
早在上个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值一个工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同时,由于银行资本的支持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他们纷纷进行规模和结构上的扩张,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企业大量需要具备商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各个生产和经营流程进行整合、重组、分析和决策。于是,MBA作为一个两年制的会计课程最早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学生可以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像攻读其他硕士学位一样直接攻读MBA学位。由于MBA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它的发展之初,便得到了工业界和商界的普遍认可和迅速发展。
半个世纪的发展使得MBA学位逐渐成为美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格证书,而商学院由于认识到开设MBA教育是增加收入的捷径,纷纷扩大招生的规模。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教学严谨性和录取学生质量的下降。20世纪50年代,MBA教育遭受了美国企业界的信任危机。企业家们公开批评美国的MBA教学机构是只知道牟利的职业培训学校,充斥着稚嫩的二流毕业生。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着甚至连基本的商业经验和研究都未曾涉及过的老师们的授课。这种冲击直接导致了商学院的一系列的反省和改革。录取标准提高了,教学方法有了空前的改革,对管理学的研究得到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同时美国的商学院创造性地采取了新的两年制教学模式:一年基本课程学习商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会计、金融和市场营销,在第二年则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选修专门的课程。
数十年来,MBA毕业生几乎毫无悬念地可以在最优秀的企业谋到高薪工作。然而世易时移,MBA学位带来的优越地位已经受到撼动。世界经济在迅速转型,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商学教育的质疑甚嚣尘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些因素都把MBA教育推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些挑战,商学院的应对措施将决定其未来的角色及其工商管理教育是否把握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实践。MBA教育创新和变革,是近年来主流趋势:最近几年,全球商学院都在改革,力求适应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力求创新发展。2008年既是哈佛商学院一百周年,也是整个MBA教育一百周年。在百年院庆之际,哈佛商学院开始反思目前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了MBA教育的现状、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于是,各个著名国际商学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灵活自主,以学科为基础”、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全球化”、哈佛商学院的“综合管理和注重实践”、耶鲁管理学院的“整合与大变革”、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个性化培养”。
什么样的MBA教育体系适合中国?
中国MBA教育自1991年创办,当时有9所试点院校,而2011年则有236所获批院校,扩张了26倍!1991年,94人入学MBA教育,2010年则超过了3.6万人,扩张了383倍!这些对比强烈的数字,鲜明地勾勒出了中国MBA这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的MBA二十年风风雨雨,见证了MBA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但与国际MBA的百年历史相比,中国MBA教育既要补上欧美商学院百余年的课,同时又要面对新的形势,与全球领先商学院同步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幸运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MBA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MBA教育是中国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反之,MBA教育也应该在中国改革中担负重任,培养植根中国、放眼全球,具备领导力、分析力、综合学习能力的领军人才和管理队伍,同时,要和企业界一起,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巨大使命。
MBA知识到底实不实用?对MBA的知识教育,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经泼过凉水。在其《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虽然没有专门批评过中国的MBA,但他指出了MBA教育其中两大问题,即错误的老师与错误的学生。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行业影响力欠缺,其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学生也大多不是带着深层次的问题来的,这就大大减弱了MBA知识教育的价值。本来MBA教育最突出的特色,即课堂互动与学习研讨也往往派不上用场。中国MBA教育这20年中所遭遇的诟病大多与此有关,把MBA当成交友俱乐部其实只是一个衍生问题。但知识一定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谁来教,教什么,以及谁来学。MBA作为一种教育,其知识的价值还是不容否认的。即便是泼凉水的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因此,中国的商学院也需要改革,力求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要协同创新,要全球整合。在目前国内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放缓的过程中,中国商学院更应该担负起培养具备“知识+整合+创新+品格”的可持续型MBA人才的责任。
符合国家战略的全球制造运营领袖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首次超过了美国。但只能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环境下,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开始思考一系列问题:下一个利润增长点在哪里?如何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制造业重返美国的变化下,在华跨国公司也开始重新思考其全球布局、中国市场运营的战略和战术问题。而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除缺核心技术人才外,更缺的是熟悉全球业务的高端制造运营管理人才。
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CLGO-China 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其前身为“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CLFM-China Leaders For Manufacturing”)为国内首个全日制、跨学科的双硕士学位项目(MBA和工程硕士)。CLGO项目的诞生不仅符合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和需要,同时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一是国际合作协同,采用MIT久负盛名的“全球运营领袖”(LGO)项目的先进办学模式及其教材案例,融入本土化内容,MIT提供全过程支持;二是多学科交叉协同,CLGO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同承办,通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在工程和管理领域的学科优势及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卓越领导才干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全球运营精英;三是基于6个月的实习项目的校企实践协同,CLGO项目得到著名跨国企业(戴尔、霍尼韦尔、苹果、亚马逊、思科、耐克、诺华、施耐德电气、联合技术、卡特彼勒和溢达集团)和中国企业(太原钢铁)的支持与合作,同时,合作企业深度介入到整个项目的管理、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过程中。
MBA教育中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对所提供的培养体系学生是否满意?二是对培养出来的学员企业是否满意?定制化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大学所面临的难题。CLGO项目为学员提供了两条定制化途径:一条是在工程硕士学位选择方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机械工程或者电信工程学位;另一条路径则是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可以依据不同的行业选择实习的企业,比如,若未来想在电子行业发展,则可以选择思科公司的实习项目,若想投身于航空事业,则可以选择霍尼韦尔公司的实习项目。而对于企业,则可以通过实习项目对学员进行遴选,进而利用长达6个月的实习过程对学员进行符合自身企业要求的定制化训练和培养。
总之,在中国MBA教育20年、在获得国际三大认证新平台之际,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将逐步推出MBA改革方案、在MBA培养中协同创新,是将上海交通大学MBA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微信咨询